当前位置:焦点中国网 -> 国内

院士大咖来江苏讲科普,让科学的星火“燎原”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网络   阅读:1578

6月13日,“科学与中国”江苏行活动在南京启动。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将走近市民、中小学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们,讲科普、解疑惑、探产业、答问题。

陈骏院士、宣益民院士、李劲松院士、滕皋军院士、金奎娟院士、郭雷院士……记者看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活动名单之上,他们携手端上精心“烹饪”的科普盛宴与学术大餐。

“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为更多公众埋下科学的种子,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江苏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南京市打造该中心主承载区,继续贡献力量。”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分党组成员陈江龙说。

浅显生动 为了让更多人听懂的科学讲座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来讲科普,普通人能听得懂吗?在学术交流会现场,记者感受到了院士们的“良苦用心”。

首先进行科普讲座的是李劲松院士,他主要从事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相关的研究,此次的报告自然也与克隆有关。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就可以变出好多小猴子,这是不是就是无性繁殖?还是在《西游记》中,女儿国的人们喝了河里的水就可以生孩子,这是不是就是通过孤雌生殖产生后代?”李劲松从《西游记》讲起,既有“接地气”的网言网语,也有严谨的学术思考与定论。

在提问环节,来自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学者问:“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怎样看待技术伦理?”

李劲松答:“任何技术的产生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态,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但反过来也会成为破坏的工具。这个工具掌握在谁的手上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作为科学家要遵循伦理的基本准则。”

在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奎娟以“探索光与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为主题,讲述了“光”的故事。浅显的语言,有很多卡通人物的PPT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很多年以后,光学和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请你在未来告诉我,科学的奇迹由你来创造。”讲座的最后,金奎娟说。

听完金奎娟院士的讲座后,光华东街小学四年级的朱彣彦现场化身小科学家,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理解:“人工智能要发挥作用首先要能‘看到’,也就是院士说的‘感知’。光学感应器就能起到这个功能,它可以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给我们帮忙。”

“点燃”好奇心 把科学的种子撒遍大地

院士讲科普,不仅仅是科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们从学术“庙堂”走向中小学课堂、图书馆、市民中心和社交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科普,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当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孩子们得知院士要来,他们不仅准备了南京云锦等小礼物,还进行了“梦想定格社——每秒24帧的创想”活动,在交流过程中,金奎娟院士不仅耐心解答学生们关于光影技术的疑惑,还与孩子们共同拍摄定格动画。

特意来听院士讲座的还有南京市聋人学校计算机“预高”3班同学们。这群戴着人工耳蜗的孩子们,通过电子耳膜感受着院士的讲座。“您的声音通过数字信号传播到我的耳朵里。现在,科技让我们与正常人一样。也希望未来能够有让我们听得更轻松的发明。”陈同学表示。

“他们刚刚从各地来到南京,即将开始高一的课程。孩子们既是科技的受益者,也希望未来可以用科技改变世界。大家都很好奇,院士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今天,大家的好奇心满足了。”南京市聋人学校的张明老师说。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的互动,让孩子们对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院士来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更加坚定地走上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 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宁说。

院士讲科普,更是科普与科创的一次双向奔赴。“在新时代,全民科学建设的保障功能更加彰显,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高素质的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表示,此次活动,既有面向不同群体科普讲座,也有深入科技创新一线的实地调研,将为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借力“最强大脑” 赋能产业发展

院士领衔着一个强大的科技创新团队,往往代表着某一领域科技创新的方向与水平。

过利平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江苏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列。在苏的两院院士117人,全省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7.15%,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省份首位。同时他也表示,江苏科教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丰富集聚,目前正在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强化科技创新。

如何用好院士专家资源,借力“最强大脑”,让“头雁”带领“雁群”齐飞?

滕皋军院士所讲述的内容就给予了这个问题一种解答方案。在东南大学,院士们正传承着深耕细作培养一流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发现更多机遇。

他以自己的研究方向医工交叉为例。“不久前,东南大学成立了医工交叉中心研究院,也成立了东南大学新的医学与生命学部。”滕皋军说,“我们将利用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产教融合平台,瞄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智能医学诊断、器官芯片和药物研发、智能手术机器人、新型细胞基因治疗等新兴产业,探索全新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医工交叉人才。立足南京,希望有更多的产业可以在此落地,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打造医学转化的新高原。”

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华在发言中表示,南京将聚焦人才“关键因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25条”,更大力度服务好中国科学院系单位,深化改革“关键一招”,用好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机遇,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助力高校院所引才留才,打通转化“关键一公里”,建设17个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校分中心,做好服务“关键小事”,围绕构建贯穿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更多的科技创意、科研突破在南京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