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焦点中国网 -> 国内

非遗+生态+产业——高原牧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8-17   来源:网络   阅读:1952

8月16日,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的中壤塘村——这个被藏民称为“财神故乡”的川西北高原乡村,百余名知名学者、艺术家和企业家,共同参加了“绒于金山、成于同体——2024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的开幕式,见证新质生产力推动高原农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探索。

图片5.png

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由壤塘县人民政府指导,由壤巴拉非遗传习协会、引领时尚产业联盟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文化节的方式,将壤塘的非遗和生态资源与文化、学术界和企业界进行有机链接,为牦牛绒国际品牌塑造、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充分的引领和支撑。

开幕式上举办了新质生产力农牧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情系壤巴拉——草原牦牛绒时装发布、文艺展演和壤巴拉牦牛绒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开业仪式。

图片6.png

图片7.png

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美术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汉藏两地学者,与来自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首农食品集团、北京首旅旅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机构的专家参加了论坛,从生态、文化、科技、时尚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壤塘非遗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壤塘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如何通过科技与时尚产业赋能助力高原牧区乡村振兴。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认为“壤巴拉牦牛绒项目规划很系统,定位于发展生态产业和国际标准,通过设计、时尚、传播等产业要素加入,实现产业链的闭环,会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多赢的项目,它展现的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壤塘实践。”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沈卫荣教授提到“壤塘地区能够把这些藏族文化传承产品不断地精致化、不断地高端化,精神产品能够推向全世界的话,壤塘模式以后一定会变成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典范,完全是一个文化和经济双赢的局面。”

中央党校民族宗教理论室原主任靳薇教授谈到“我自己关注到壤塘模式有将近十年时间,这个个案,它的价值、它的意义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的了不起。它是内生性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从上级强压下来的,或者是借助海量的、倾注下来的援助发展起来的。而是我们本土的民族精英、文化精英,利用自己传统的文化宝藏,带着我们壤塘的这些农牧民孩子,在县委、县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一步一步做出了很多成就。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文化品牌。”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钱文忠教授讲到“与壤塘结缘,已有十余年时间,现在我们看到壤塘的文化事业更加扎实,孩子们已经成长起来,并且将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方向去推动。在艺术、文创、大健康、特色农牧产品等产业领域都有所建树,昨日的放牛娃,开展了他们曾经无法想象的全新的事业。”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励轩谈到“壤塘的造血模式,是利用自身丰富文化资源来推动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型,有助于当地社会的自我赋权,值得其他涉藏州县和民族地区借鉴。现在壤塘又在探索一条牦牛绒产业的新赛道,相信在大家的这个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对高原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产生新的有益经验。”

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壤巴拉牦牛绒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开业,这是行业资源与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共同成立的运营机构,作为牦牛绒文化产业建设的第一步,致力于对壤塘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并将企业所得利润有限用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

容中尔甲、谢丹、马常胜等十余位汉藏著名歌手与传习所的学员们,为文化节献上精彩的表演,用悠扬曼妙的歌声和欢快热情的舞蹈,表达了他们对高山草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颂扬,也见证着高原牧区欣欣向荣、民族团结的发展气象。

图片8.png